相愛相殺的中國養貓史
人類飼養貓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大約一萬多年前,在貓主子從“野貓”變成“家貓”的過程中,與我們既有相愛,也有相殺…
1992年,考古學家在塞浦路斯島上發現了一座距今9500多年的古墓。當古墓被打開後,大家驚奇地發現,墓主人旁邊靜靜躺著一只貓的遺骸。它的體型比現在的家貓要大一些。這是迄今爲止發現的最早的人貓合葬墓。至于這只貓到底是馴養的野生動物,還是已經馴化過若幹代的家貓,目前並沒有特別確定的結論。不過,這一發現將人類撸貓的曆史推到了距今一萬多年前。
現代家貓的祖先是野貓。聽起來似乎沒什麽,但這裏提到的野貓與您家小區裏到處跑、如入無人之境的野貓並不相同。一般認爲,野貓可以分爲歐洲野貓、非洲野貓和亞洲野貓三個亞種。其中,除了生活在密林中難以馴化的歐洲野貓,另外兩種——非洲野貓和亞洲野貓——在距今至少5000年前分別在埃及和兩河流域完成了規模化馴化,逐漸擴展到整個亞歐大陸的多個文明地區。
貓被馴化的主要原因是隨著農業發展,余糧增多,從而需要更多地捕鼠。而貓的敏捷身手使它們成爲捕鼠的最佳選擇。因此,最早養貓的地區通常是農業發達的地方。古埃及人對貓不僅僅是喜愛,而是崇拜。他們不僅會將死去的貓做成木乃伊,還有貓形象的女神巴斯泰托,她最初是戰神和法老的守護者,後來逐漸演變爲家庭的保護神,相當于我們的竈王爺。
雖然我國也有像豹貓、金貓、荒漠貓這樣的本土貓科動物,但它們性情較爲凶猛,難以馴化。家貓大約是在西漢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由波斯商人引入中國。那之前負責抓老鼠的,別懷疑,就是我們現在覺得多管閑事的狗。
家貓被馴化後,經過一定的基因交換和突變,不同地區的品種逐漸演變,野貓身上的斑點逐漸連成線,形成我們熟悉的花狸貓。體色也出現了多樣性,如胖橘、黑白花、三花、玳瑁等品種在宋代的畫作中已經非常常見。而波斯貓、緬因貓、布偶貓、英短、美短等寵物貓則是在18世紀後,隨著寵物産業的興盛,才由人工選育形成的。
盡管貓主子招人喜歡,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貓。在法國大革命前夕,巴黎的印刷工人們有組織地做了一件非常詭異的事:他們抓來了工廠主飼養的貓以及印刷廠周圍的貓,煞有介事地審判後,逐一處死,形成了屠貓狂歡。背後的原因,一方面是印刷工人工作艱辛,貓在晚上亂叫,嚴重影響他們的睡眠;另一方面,這些貓多數是工廠主飼養或投喂的,工人們將對資本家的仇恨轉移到了貓身上。
最後補充一句,我們現在所稱的野貓,實際上應該叫做野化家貓,屬于嚴格意義上的入侵物種,這是部分飼主不負責任的結果,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城市生態和生物多樣性。每年死于貓狗的本土動物,如小型鳥類和兩棲爬行動物,數量不計其數。因此,如果愛,請有始有終,不要隨意散養,更不要遺棄。